12月19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京举办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升级 协同发力”为主题的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现场发布年度报告《大气中国2024: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以下简称《大气中国2024》)。该报告记录并分析了2023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回顾了2023年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际进展情况,并对168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排名。
“我们从2015年开始发布年度系列报告《大气中国: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目的正是为了客观、系统记录和分析国家、区域和城市层面的空气质量变化,以及为治理大气污染所开展的工作与进展。尤其是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不同于传统的空气质量城市排名,而是采取综合评估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通过排名激励城市持续努力改善空气质量。”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介绍。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代表报告团队,对《大气中国2024》作了深度解读。结合报告发现,团队围绕煤电机组升级改造、重点工业行业减污降碳、交通行业减排途径、大气污染防治监管、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等重点议题提出思考。张伟豪表示,一系列积极进展有目共睹,但治理仍不可松懈。尤其是考虑到应对空气污染形势和管理需求的变化,按照《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求的“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的研究工作”,亟需加快推进相关研究。
空气质量较2019年整体改善,呼和浩特综合评分名列榜首
数据信息显示,2019-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全面下降。相比2019年,PM2.5、PM10、SO2、NO2、CO的降幅范围为15.9%-28.6%,O3降幅为2.7%。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5%,相比2019年上升3.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为59.9%,共203个城市实现六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全部达标,比2019年增加46个城市。
“2023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整体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继续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部分指标相比疫情期间的2022年有小幅反弹,但相比疫情前处于同等社会活动水平的2019年则显著改善。2019-2023年,空气质量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仅有部分指标在某一两年出现小幅波动。”张伟豪称,三大重点区域情况类似,主要污染物PM2.5和O3的浓度在某一两年是小幅反弹或者持平的,但过去五年都是呈下降趋势的。京津冀和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浓度水平仍处于高位,要解决PM2.5和O3不达标的问题,长三角地区则是要巩固达标的成效。
为了更全面评价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通过排名激励城市持续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大气中国2024》继续采取综合评估方法,通过考虑空气质量改善和政策措施两大指数,对168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本评估期内,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郑州五个城市在两个指数评估中都名列前茅,以“双优”入榜,是政策措施完备并落实到位从而使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典范。呼和浩特综合得分位列第一,“其PM2.5年均浓度已连续三年低于30μg/m3,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达12%。近年来,当地修订并积极推进《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制定了燃煤治理、扬尘防控、机动车尾气治理和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四个行动方案、六个专项实施方案以及三个配套考核办法,构筑起大气污染防治‘1+10+3’的政策保障体系。” 张伟豪介绍。
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并重,产业、交通加速推进转型
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能源、产业、交通领域的支撑缺一不可。“我们的研究发现,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并重,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稳步推进。”张伟豪表示,在煤电仍发挥供应基础保障作用、兼顾系统调节性电源作用的同时,2023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首次超过火电、新能源成为装机增量主体等成绩均可圈可点。
《大气中国2024》显示,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比降至55.3%,达到历史新低,同比2022年下降0.7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风电及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占比达到26.4%,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达到17.9%,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在能源电力方面,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5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升至51.9%。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新能源成为新增电力装机的主体。2023 年全国新增的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3亿千瓦,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共同占比高达近80%。在全年新增的发电量中,有46.1%来自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在产业转型方面,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并取得积极进展。其中,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速,累计已有89家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4.26亿吨,年度推进速度相比于2022年大幅提升。全国化解炼铁产能和炼钢产能均达到1000万吨以上。水泥行业在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成效也较为显著,超过80条水泥熟料线已被拆除或停产计划拆除。
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货运结构调整与交通工具清洁化共同发力。“多式联运正在快速发展,铁路货运量和水路货运量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实现了‘十四五’的增长目标。”张伟豪表示,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继续维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23年新能源车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已经涨到接近1/3了,2020年时的占比还是约1/20。我国2023年度新能源车的销量占了全球新能源车总销量的2/3,全球其他所有国家的销量加起来才是我国销量的一半。”
加快推进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前期研究,加强推动协同治理
进展有之,挑战亦不可忽视。张伟豪坦言,尽管近年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呈改善趋势,但首要污染物PM2.5的达标城市比例在“十四五”前三年已稳定在七成左右。对于空气质量较好的已达标城市,现行空气质量标准已不能对其空气质量改善起到有力的引领和约束作用。
“去年12月发布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的研究工作。对此,建议加快推进相关研究,积极应用积累的大量本土健康效应和环境基准的研究成果,作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的基础。同时,可借鉴国际上的标准制修订方法和经验,探索形成我国制度化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方法,从而适时启动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张伟豪强调。
面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需求,结合能源、产业、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实际,《大气中国2024》还提出了“持续推进煤电机组升级改造、提高低碳化水平和灵活调节能力”,“高质量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兼顾能效提升和技术推广”,“强化老旧装备淘汰和排放监管能力、释放交通行业存量减排空间”等建议。
报告团队还关注到,去年11月启动的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发现个别省份存在“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企业废气超标排放和违法排污、机动车检验和维护机构弄虚作假、工地扬尘管控不利等问题,表明部分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治污和监管力度有所放松。“自2016年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以来,一批环境问题有效解决,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加强监管力度,保证生态环保督察的接续性和常态化,尤其强化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监管力度。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曝光,推动违法违规企业积极整改,最终实现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张伟豪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