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全年实现小幅增长,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已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涨幅和新车渗透率预计都将在40%左右,整体销量规模有望触达 1000 万辆。届时,中国将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汽车销量千万量级的国家。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的增加,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痛点也急需解决:续航焦虑、补能焦虑、成本焦虑。各大车企纷纷引入高压平台以解决上述问题,2023 年,围绕汽车 800V 甚至更高压平台的普及,对于快充、电池、电驱、电容等一系列硬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有哪些硬件技术将实现快速落地量产?本期与非研究院就来进行一番预测。
一、补盲(低成本)激光雷达
根据佐思汽研发布的《2022 年汽车激光雷达产业研究报告(国内篇)》显示,2022 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新车激光雷达安装量达到 2.47 万颗;2022 年下半年,国内拟交付的激光雷达新车达到 10 余款,包括小鹏 G9、威马 M7 等,预计全年总安装量有望突破 8 万颗。
目前几乎所有采用多激光雷达的车型,全车都统一使用了一种激光雷达,而且规格都是完全一致,比如搭载华为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它们都是使用了规格完全一致的等效96线半固态激光雷达。而其中起到最主要作用的,就是那颗布置在车头部位的激光雷达,其他布置在侧翼子板和尾部的激光雷达,则是为了增强冗余和补盲而使用的。
补盲激光雷达,一般会布置在车辆的侧面,增强侧向冗余,特别是对于保证自动变道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帮助。加入了侧向的补盲激光雷达之后,在泊车或者并线转弯时,可以更好地加强对于静态物体的识别,因为激光雷达的点云对于各种状态的物体都很感兴趣,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像特斯拉自动泊车过程中那样撞到别人的车辆,或者刮到墙壁的情况。这种补盲激光雷达在增强侧向冗余和识别能力的同时,最有可能把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替代掉。
目前市面上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主要有两款,一款是禾赛科技的FT120,另一款是速腾聚创的E1,当然它们背后的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两家也一起占据了中国车规级激光雷达市场的半壁江山。在2023 CES中,国产厂商纷纷亮出了自己最新的补盲激光雷达产品。
二、高分辨率4D毫米波雷达
车载毫米波雷达几乎成为L2及以上智能驾驶的标配。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市场前装角雷达搭载量为 414.28 万个,同比增长 72.53%;前向毫米波雷达上线量 535.72 万颗,同比增长 38.43 %。
过去,毫米波雷达被认为是辅助型的传感器,其产品定位和主要功能是实现碰撞预警,而今,随着自动驾驶向更高级别演进,毫米波雷达的性能也亟待提升。例如:高程分辨能力和高分辨力、更远的作用距离、易于和视觉融合、能够用雷达数据集训练AI。这四项能力的提升,意味着毫米波雷达可以和视觉一样,具备对周边进行精准的检测、跟踪、识别等成像系统的能力。从物理属性来看,相对于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等光学传感器,毫米波雷达不受光线的制约,在雨雾雪等恶劣天气下均能正常工作,在车载传感器领域赢得了“全天时、全天候”工作的美誉。
目前,行业在车载毫米波雷达成像技术上的进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俗称的4D成像(即建立在FMCW体制上的增加高度维信息的4D成像),另一种是车载SAR成像。
从成本来看,激光雷达的价格多在1000美元,而4D毫米波雷达成本约为激光雷达的1/10。正因如此,4D毫米波雷达被认为可以直接替代一些低线束的激光雷达。伴随着赛灵思、华为以及博世等供应商的竞相追捧,4D毫米波雷达被推上“风口”,成为智能驾驶“多传感器融合”领域最有竞争力的方案之一。包括大陆集团、采埃孚、安波福、博世等传统巨头,开始陆续宣布4D毫米波雷达的相关解决方案,国内的华为、复睿智行、苏州毫米波、华域、楚航科技、威孚科技等公司也对该领域进行了布局。
三、4C高倍率电池
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了对电动车来说最为关键的续航里程。随着新能源逐渐升温,对电池行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未来几年,电池技术将迎来快速发展。
4C代表着电池系统充电倍率,通俗的来讲就是1C充电可在60min将电池系统电量充满,而4C则可以在15min将电量充满,在充电电流增大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减少充电时间,为用户充电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手段。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主流的动力电池包均只支持2C的充电倍率。